当前位置:

一个南通人的维扬明式家具情缘

来源:江海晚报 作者:吴莹 编辑:甘伟萍 2020-11-17 13:17:33
时刻新闻
—分享—

张金华在工作现场。

2019年张金华在北京佳士得家具论坛。

《维扬明式家具·续编》。

张金华:1968年4月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199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开始涉足明清家具的收藏与研究。1994年成立古典家具研究修复工作室。2005年开始受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担任古家具鉴定专家,参与明清家具的海外征集及主持馆藏古家具修复工作,同时进行古家具学术研究。现为中国文物修复委员会木作专家委员。2016年,由故宫出版社出版《维扬明式家具》一书。2020年,由故宫出版社出版《维扬明式家具》“续编”。

衣胞之地,结下维扬家具情缘

“6岁那年,传统观念较重的父母,就开始为我成年后娶妻生子做准备,其中最大的一项支出就是打家具。当时南通地区还普遍保留着雇佣木匠到家中打制家具的旧习。”土生土长于南通的张金华回忆起最初与家具结缘,就是木匠师徒二人在他们家中用硬杂木打制了一批家具。

1974年,张金华随父母迁入南通旧巷马房角,一处由清代寺庙改造的大院。邻里多为传统旧式家庭,家具均为老式模样。彼时由于年幼懵懂,虽身处其境,他却茫然不知这些家具的珍贵。

80年代初期,南通城的巷子里陆续出现了收购家具、瓷器等旧货的外乡人,老户出售家具的传闻此起彼伏。

大学毕业后,张金华先是回到家乡南通工作,开始游荡于南通周边各个旧家具收购点,听闻坊间不断传出黄花梨、紫檀、铁梨木等硬木家具出售的消息。

1994年转到北京工作时,他眼见北京古家具爱好者也在不断增多,市场日渐扩大。

在这些旧家具中,张金华发现柞榛木家具尤其被人们追捧。柞榛生长缓慢、木质坚硬又极易虫蛀,取材十分不易,故能制成大型家具的则十分珍贵。材美工良的柞榛木家具,主要采购于南通地区以及通扬运河两岸的城镇。“从1996年初春至今,我多次往返于苏北各地,尤其对通扬运河沿岸城镇做了大量的实地调查,并采集了部分有代表性的家具实物样本。”

近20年来,他还若干次对苏州地区进行了实地寻访,在与多位苏州资深行家的交流中得知,作为通常概念中的“苏作”家具的重要代表之一的柞榛木家具,苏州地区几乎未有发现。即使有,也是近年来从苏北地区采集而来。

这,足以证实柞榛木家具生产的区域性,也验证了“柞榛家具出南通”这句俗语。

“南通柞榛木家具在明清之际就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古家具行业对此亦有共识。其因在苏北地区遗存实例较多,故能成为目前研究维扬明式家具的重要资料来源,也是区别苏州地区家具制品的重要依据。”张金华感叹,“明式柞榛家具,在明式硬木家具的版图中,属个性语种,像它这样既有明式风格,又有地方特色,两者高度统一的类型,十分罕见。”

在2016年出版的《维扬明式家具》一书中,张金华着重对明式柞榛家具实例资料做了整理,“是为加深维扬明式家具的认识,提供具体可感的丰富资源。同时也为人们重新认识维扬明式家具的价值,为今天研究维扬明式家具的艺术风格提供佐证。”

十七年磨一剑,《维扬明式家具》出版

《维扬明式家具》(“研究编”与“实例编”)是以苏北地区明式家具为研究对象的专著,作者以苏北地区特有的用材柞榛木为线索,通过实地调研、采访所获资料,对苏北地区的明式家具遗存进行甄别、梳理和归纳,并结合当地文化、艺术发展状况,对“维扬明式家具”这一家具流派进行全面的介绍。这是家具研究由大地域风格研究细分至小地域风格研究的代表作。

从业二十多年,一本《维扬明式家具》就写了十七年。2016年9月24日,紫禁城内,故宫出版社推出张金华《维扬明式家具》,引起业界极大反响,新书发布会在故宫建福宫举行。

2017年4月26日,维扬明式家具学术研讨会在扬州博物馆举行。研讨会邀约了美国前加州中国古典家具博物馆馆长柯惕思、明式家具学会理事陈风、南通籍艺术家徐累先生共7位专家发表演讲,各自从不同角度分享了有关维扬明式家具的研究发现,内容翔实,证据资料丰富,称得上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高含金量的学术研讨会。

《维扬明式家具》的出版,打破了过去认为的“苏作”明式家具,把扬州从苏州里分离出来,将传统上的苏式明代家具上升到了江苏的概念,而不再仅仅是苏州。此书作为近几年来明式家具研究的重要收获,无疑填补了该领域的一项空白,开辟了一门新的学科,对学术界具备启示性作用。

“《维扬明式家具》一书是根据多年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初析维扬明式家具的风格及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概念。此书在业界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和讨论,维扬家具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当年研究的客观条件毕竟有限,在史料和实例的整理收集方面仍存在不足,让我有意犹未尽之感。”张金华说,“随着调研工作的进一步深入,诸位同道不断提供新的信息,近几年又陆续获悉一些精彩史料和实物,有的实物甚至罕见,大大填补了认知空白,令人惊喜,也加深和拓展了我对维扬明式家具这一主题的认识,于是萌生了编写续编的想法,唯此才能更立体地呈现我们对维扬明式家具的观察。”

应声而来,《维扬明式家具·续编》问世

2020年10月,经过四年的持续研究和发酵,明式家具之“维扬”学说在业内引起了强烈关注和讨论,《维扬明式家具·续编》应声出版。

张金华说,这本新书依旧还是维扬家具的系统,原先的第一本仅限于苏北地区出现的古家具,第二本则是在此基础上还展开了一些对其他地区发现维扬特征家具的描述,以及增加一些漆器家具和天然木家具,品种较第一本丰富许多,譬如说架子床、罗汉床、榻等部分,查补遗漏,更加完善维扬系统。同时,他对第二本的续编还有一个特殊的要求,就是尽量不使用曾经出版过的家具,所以读者会在书里看到不少罕见的古典家具案例,尤其是对黄花梨所谓“拔步床”的研究。

“实例的相对匮乏曾是《维扬明式家具》的最大遗憾,而这一次,遗憾得以弥补。”自《维扬明式家具》出版以来,举一反三的案例不胜枚举,经过反复筛选,优中取精,此次“续编”增补了实例84例,分六类:凳类、椅类、桌案几类、柜架类、床榻类、杂件类。此六类材质仍以柞榛木、柞桑木这些具地区特质的材质为切入点,继而展开对维扬明式家具类型的探讨。

为丰富体系内容,本册还增补了部分发现自苏北地区的桑饰家具、天然木家具等品种,张金华还特别强调,“维扬家具生产情况和遗存的揭示,固然打破了长期以来‘苏作’是苏州地区生产制造的一统结论,但并不是取而代之的关系,而是对原有系统的进一步细化,是恢复历史原貌、尊重文化原态的态度。”

“续编”中,张金华延续着“研究编”实地调研、文献爬梳和实例剖析的方法,比如对“扬州工匠”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讨论;补充了一些关于柘木(即柞榛木)应用的文献;通过发现的实例重新讨论了中国家具的一些定名问题;将苏北地区的建筑与家具做了对比研究。

与前一套《维扬明式家具》诸多家具图片由藏家自己提供不同,《续编》中的实例是由同一部相机拍摄的。八十四例增补的维扬家具、小件,足足拍摄了一年半。“除大部分集中在北京拍摄,两次香港行,四次广东行,六次上海行……只要发现一件能够收录进书的实例,我便携摄影团队即刻动身。”张金华每每说到这些散落各处的珍贵家具,总是喜形于色。

心有林泉之志,耽于家具之美。将明式家具收藏、修复、研究当以终生职业的张金华身上有着精进的工匠精神,朴实的发现精神,执着的研究精神。“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使命,我的使命到这个时代就是应该把这个细分完。这么多的工作经验里,多少要给自己总结一个东西,同样想把这个总结分享到社会里去。”张金华自感任重而道远。

来源:江海晚报

作者:吴莹

编辑:甘伟萍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家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