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记者 李金
中消协发布“双十一”消费体验报告,曝光部分网购平台商家先涨后降、差别供货、规则猫腻。
“双十一”过去快20天了,你当天抢购的物品到货了吗?昨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双十一”消费体验报告:对淘宝、天猫、京东等16家网购平台的668款商品跟踪调查发现,先涨价后降价、虚构“原价”、随意标注价格的情况较为突出,不考虑联动活动,超七成“双十一”促销商品在平时也能以同样甚至更低的价格买到。所以,在很多消费者买到实惠商品的“双十一”,也有一些消费者辛辛苦苦抢到的“便宜货”,并不一定真的便宜!此外,还有网友吐槽,“双十一”存在线上线下商品不一致、定金和订金等问题,影响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价格
有的涨价后降价,有的虚构原价
“真气人!看着优惠力度大,其实是先涨价再降价的,便宜不了多少钱。”近日,家住开福区珠江郦城的李女士吐槽,她在当当网平台上网购的一件呢子大衣,在11月7日之前价格为152元,而在10日价格上调至288元,11日又降至136元,只比原来降了10多元。
另外一位消费者则反映:亚马逊平台某款标称为“大嘴猴”的品牌针织衫,“双十一”前价格为53.1元(不含运费), “双十一”期间价格涨至109元(满99元免运费),涨价幅度较大。
“双十一”之所以屡创销售奇迹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价格优势,号称年度最低价。但是,部分电商平台某些商品在“双十一”促销前先涨价,在促销当天降价,实际上价格持平甚至上涨,促销活动名不副实。
今年,中消协进行网购商品价格及服务体验式调查,跟踪调查了16家网络购物平台,共选取了668款商品,其中既有预售商品,也有非预售商品。从10月21日到11月21日,体验人员通过截屏等取证方式对每款商品详细记录了价格变化情况。调查体验发现,一些促销活动虚有其表,消费者难得实惠。有的将“划线价格”解释为参考价、建议价或曾经展示过的销售价等以避免“虚构原价”相关法规的约束,给随意标注划线价格,误导消费留出余地;有的先涨价后降价、虚构“原价”,造成折扣力度大的假象,而实际并不比非活动期间价格低,甚至更高。
调查发现,在今年宣称参加“双十一”促销活动的539款非预售商品中,在整个体验周期内,不在11月11日也能以“双十一”价格或更低价格(不考虑联动活动情况)购买到促销商品的比例达到78.1%。
质量
线上线下差别供货,产品偷工减料
“‘双十一’我在网上购买的纸巾,和平时在该品牌实体店内购买的不太一样,薄了,粗糙了些。”刚收到快递的市民王艳在朋友圈晒照片,称商家在价格打七折的同时,质量也“打折”了。
还有网友吐槽,“双十一”购买的羊毛外套,羊毛含量没有实体店的高。
同样的纸巾,为什么网上买的薄很多?同样的羊毛外套,为什么网上买的羊毛含量少很多?近年来,在电商“双十一”促销中,线上线下存在差别供货问题,而专供线上销售的商品被称为“电商专供”。这让消费者很难真正获得实惠,被“专供”商品耍得团团转。尤其是家居卫浴行业“差别供货”现象严重,引起消费者频频投诉。
据业内人士透露,同一个厂家生产的卫浴产品,供应给实体卖场和电商渠道的货是不一样的,在网上销售的卫浴产品,消费者在实体店里很难找到相同型号的产品。记者走访科勒、九牧、箭牌卫浴等多家品牌发现,线上产品的价格确实与门店所售商品的价格存在差距。如,汉斯格雅一款花洒在实体店的最低价格是2400元,而天猫旗舰店的价格是1400元左右。
同一品牌的商品,为什么线上线下价格差距如此之大呢?原来,同一个厂家生产的商品,供应给实体卖场和电商渠道的货是不一样的,“电商版”产品在外观设计、类型、选材上都与实体店有不小差距。一些厂家为爱打价格战的电商单独定制“专供商品”在业内已是公开的秘密。
“标注‘电商专供’的商品与实体店销售的产品看似差不多,但只要仔细看就会发现颜色、内件配备或某些功能存在差别。”长沙工商部门一位工作人员表示,该类商品通常按照实体店的某种产品型号做出某些改动,多数情况是为了节约成本,所以较实体店一般价格低一些,质量也会差一点。“某些商家为了打价格战,故意偷工减料,一分价钱一分货,消费者要擦亮眼睛!”
规则
定金和订金分不清,消费者吃亏
“促销规则太复杂,一不小心就被坑了!”与往年不同,今年电商促销活动更加考验消费者的“智力”。“双十一”之前,电商就推出了各种促销活动,如预售、满减红包、直降红包、返现券等优惠券以及7天或30天保价政策,让消费者“傻傻算不清”,一不留意就可能买贵了!
95后刘琪早在天猫看中了一款某品牌的单肩斜挎包。11月7日、11月10日,她看见这款商品预售价格都是1068元,活动为“定金99抵扣150”,折算下来价格为1068-150+99=1017元,于是兴高采烈地交了定金。但到了“双十一”当天,她发现标价为1068元,活动为“满400减50”,折算价格为1068-50-50=968元,而11月12日价格为促销价999元,折算价格同样低于之前预售价格。
“我这定金岂不是交得很冤枉!”她想找店主退定金,却被告知“订金可退而定金不可退”。
据悉,一般来说定金不退,订金能退,而很多商家预售中需要消费者支付的基本上都为“定金”。虽然定金可翻倍,看似十分优惠,但如果消费者在支付尾款前不想购买了,则定金不退还,那么这笔定金就打水漂了。
“‘定金’还是‘订金’,一字之差,在法律效力上完全不同。”轩辕律师事务所的阳少华律师表示,目前我国《担保法》中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向对方给付定金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履行债务后,定金应当抵作价款或者收回。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无权要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而订金一般被认为是预付款,对合同的履行没有明确的惩罚。
来源:长沙晚报
编辑:甘伟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