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人居住房面积不断增加,公租房和经适房的建设也惠及部分家庭。
根据台州市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我市居民居住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2000年的18.9平方米增加到2017年的4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2003年的48平方米增加到2017年的58平方米。进入21世纪以来,建设经济适用房1.7万套,公租房共1.6万套。
除了居住面积逐年提高,市民的居住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也日新月异。2017年,全市城市化率达到62.2%,市民广场、市体育中心、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市图书馆、和合公园、市博物馆、市科技馆等一大批城市基础设施相继建成投用,完善了城市功能,并成为广大市民文化生活、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从没有室内装修的概念到装修市场 出现,从装修风格大同小异到多样化, 老百姓对装修精细化要求越来越高——
房子越建越高 装修越来越好
9月21日,台风带来了阵阵大风,虽然没有雨,但风吹得足以叫人站立不稳。这一天,54岁的郑夫荣有好几个工地要跑——温岭市城西街道的一套商品房正在施工,太平街道方城路上的一家面馆已经装修完毕,他还要去做一些收尾工作。每天东奔西跑的生活,郑夫荣很早就习惯了,“忙说明有活,好事”。
郑夫荣15岁开始从事建筑业,从做学徒开始,再转去学做室内装修,最后自己承包室内装修工程,他的大半辈子,都跟水泥、黄砖打交道。
一
郑夫荣是温岭市温峤镇人。他还没入建筑这一行时,石板屋是温岭农村地区很受欢迎的建筑。当地盛产石板、石头,就地取材,经济实用。石板屋没有室内装修的概念,“糊上一层泥,再涂涂白就好了”。
郑夫荣回忆,石板屋大多用石板铺地,四周墙也用石板堆砌,再在墙上雕刻石窗。石板之间用石灰和泥土固定。从石块上敲下的石板形状并不规则,基本都是高低不平的,有些人家会用磨平后的石板,这个造价要高一些。
郑夫荣入行后,先是做搅拌工、搬运工为主,他称做工的工地为“生活场”,“温岭的石塘、玉环都有‘生活场’,有时候一去半个月,哪里有活就去哪里做”。
但是,石板屋很快衰落了,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砖瓦房开始普及,新建房屋都以砖瓦结构为主。
在“生活场”里摸爬滚打的郑夫荣,便开始做起木工、油漆、水电等工种。郑夫荣做事刻苦,又愿意学,在工地上跟着师傅们边看边学,慢慢琢磨出手艺。郑夫荣在“生活场”里呆久了,学会了“眼里有活”,他发现老师傅愿意教勤快人,哪里有活就去哪里,自然也学得最多。
时间长了,老师傅们有时忙不过来,就会叫郑夫荣顶替,别的“生活场”缺人了,自然也会先想到他。就这样,郑夫荣练就了“全能型”本领。
二
之后,随着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房子兴起,装修的概念在市场出现,市面上也有了几家装修公司。郑夫荣便有了做室内装修的念头。27岁那一年,他进入一家新兴的装修公司,学设计、学画图纸、学现场施工。
郑夫荣记得,那时候的装修风格大同小异,以深黄色为主色调,柜子和柜门、室内门、地板以及天花板,都是由木工完成,经济条件稍微好些的家庭,天花板制作工艺很复杂,一些边角设计需要人工一点点贴上去,很费工时。
郑夫荣在装修公司待了三年之后,就开始摸索着做包工头,承包室内装修的活。“包工后更忙了,工地、装修市场来回跑。”郑夫荣感慨,装修行业的变化很大,现如今,不论是装修材料还是装修风格,都逐渐趋向多样化。特别是装修材料的更新换代特别快,新型的环保材料层出不穷,20多年的时间,就有了腻子、护墙板、水性乳胶等材料替代以前的白水泥、胶水等建材。
郑夫荣说,眼下,老百姓对装修的精细度要求更高了,水电走线讲究横平竖直,油漆、瓷砖粘贴工艺更考究,材料的环保级别也越来越高,工人们需要不断参与培训提高技能和水平,才能跟上市场要求。
在他看来,眼下的装修行业也面临着工人年纪整体偏大的问题,从事建筑施工行业的年轻人比以前少,愿意接活的人也越来越少,郑夫荣和其他装修团队一样,都在努力培养和寻找新一代的工人。
郑夫荣正在讲解现在的墙面喷漆方式。
从木结构老屋到水泥平房,再到楼房、商品房,又换成带电梯的二居室——
老余搬家记
清早,天台县赤城街道伟星紫金花城小区一套住房内,阳光从透亮的落地窗照进来,直射在白色的瓷砖上,给整间房子镀上了一层金光。
这是一套二居室,纵观四周,沙发、彩电、空调、洗衣机、电冰箱……各种家电一应俱全。房子的主人,今年71岁的余绍强坐在客厅的木制沙发上,眯着眼享受此刻闲适的时光。
从余绍强家的阳台往外面看,可见天台城区的新面貌——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延伸开去,一座座桥梁凌空飞架……“生活是越变越好了!”老人感慨,“我一共搬了四次家,才住到这里。我小时候的居住环境,你们小一辈的都难以想象”。
说起自家住房的四次搬迁,余绍强打开了话匣子。
第一次搬迁:从木结构老屋到水泥平房
1958年,余绍强出生在天台县福溪街道下余村一户普通农民家里。
在余绍强的记忆里,小时候,下余村家家户户住的都是木结构老屋,“就是那种木头建造的四合院,几户人家住一个院子”。余家也不例外。他住的那个四合院住了多户人家,“三间是我们家的,包括厨房什么在内一共六个小房间,我们兄弟四人和爸妈就挤在里面。”
余绍强说:“那时候的房子根本没有厨房、餐厅、客厅、卫生间等空间设计。因为地方小,很多人家的灶台和卧室都连在一起。当时也没有抽水马桶,厕所就是在房子旁边搭个小茅房,里面放口粪缸。”对于他来说,夏天上厕所倒还好,冬天晚上要从温暖的被窝爬出来,可真是一种煎熬。
而房子的整体环境,余绍强用三个字形容——脏、乱、差。老屋低矮,一年四季房间里总是昏昏暗暗的。余绍强最讨厌下雨天,“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那时候也没有瓷砖,脚下就是黑土,雨水一淋,满地泥泞”。
成年之后,余绍强和哥哥们都娶妻生子,成立了各自的小家庭。狭窄的六间房屋已经挤不下这么多人。工作几年后,手里有了些积蓄的余绍强就琢磨着,从老房子搬出来,自己盖房子。
1981年,他在老宅附近买了两间地基,动工建房。“那时候农村普遍穷,再加上物资匮乏,盖房子很少用水泥。”因为有朋友在建筑厂上班,余绍强托他买到了水泥。建房子需要搭架子,没有材料,余绍强就将邻居拆了老房子留下的木材也利用起来。“最开始,因为资金有限,我就盖了一层平房,楼顶用水泥浇顶,方便以后加层。”
房子造好后,余绍强和妻子搬了进去,“相比较老屋来说,生活环境好多了,至少雨天不再漏雨。不过那时候也还没有安装坐便器,我就挖了个沟,算是厕所。”
彼时,农村家庭除了柜子,几乎没什么家具,更别说电器。余绍强在供销社的电器专柜上班,能接触到电器,当时9寸电视机刚刚上市,余绍强就买了放在刚建好的新房里。“当时的电视机是黑白的,清晰度、音质都不好,想看电视要拉天线调频道,能调出图像就激动得不得了。”可即便如此,电视机也是个稀罕物,每天晚上,余绍强家挤满了来看电视的人。“有些人站不下就站在院子里,人多的就跟电影院一样。”
第二次搬迁:从水泥平房到楼房
时间流转,到了20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老百姓的生活条件逐步好了起来,靠着做生意,余绍强也小有积蓄。1999年,他在桥南买了地基盖新楼房。
余绍强说,在桥南买地基是出于两点考虑,“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村交通不方便,村子只有拖拉机能进,盖房子用手拉车拉材料,很麻烦。另一方面则因为桥南靠近城关,方便我们上班。”
新楼房是政府统一规划的,都是四层高,余绍强买地基买得早,挑了一间灿头。新楼房造好后,余绍强好好设计装修了一番,“书房、客厅、厨房、卧室,我都花心思设计过,房子里面全部用瓷砖铺地,墙壁都刷了油漆。”他还给房子配备了当时最高档的家电,“空调、洗衣机、电冰箱都有了,我还在每个楼层都装了空调。”
新楼房也让余绍强一家彻底摆脱了房子不够用的窘境,“亲戚来做客,也可以安排住下”。
第三、四次搬迁:从楼房到商品房再到电梯房
余绍强夫妇有一个女儿,原本他们打算将桥南的房子给女儿当婚房。
进入新世纪,小高层、复式住宅、别墅,各种类型的房子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在追求宽敞的同时,人们开始注重所在楼盘的商圈建设、学区建设、交通建设等配套设施。“女儿觉得桥南的房子离上班的地方不够近,想要在城区买房”。
经过一番挑选,2009年,余绍强在赤城街道时代花园小区买下一套商品房。从平房到楼房,从楼房到商品房,余绍强家的房子再次升级,“房子在六楼,是跃层,一共有200多平方米,空间非常大。房子里还有三个卫生间,每个房间都带了一个,上厕所都不需要出卧室门。”
在时代花园住了几年后,余绍强又开始考虑搬家了。“时代花园小区的商品房没有电梯,我跟老伴年纪大了,爬六楼有点吃力,就考虑买一个小套房搬出来。”
2014年,余绍强在伟星紫金花城小区买下现在居住的二居室。这是新开的楼盘,配有电子密码锁、电梯等设备,小区环境也很不错——平整的路面、现代化的健身器材、漂亮的绿化带、舒适干净的休闲座椅等错落有致,宛若一个生态花园。平时,居民们在小区里悠闲地散步遛弯,乐在其中。
“住在里面非常舒心。”余绍强说,新房的面积不大但足够他们居住。最重要的是离女儿家近,“这样也方便女儿过来看我们。现在,他们每天忙着上下班没时间做饭,每天都是过来这里吃了饭再回家。有时候,女婿出差了,女儿就带着外孙住在这边。”
记者手记
住房变迁见证百姓幸福生活
天台老余一家的住房搬迁故事,是近几十年来许多台州老百姓家庭住房变化的一个缩影。其实,在那个年代,老余家的环境还算好。同为天台人的谢培树老人告诉我,小时候,他所住的四合院一共住了十几户人家,邻居一家八口人,家中却只有两张床,天热的时候,邻居家就铺张草席在地上,孩子们席地而睡。
这样的情况不是个例,绝大部分的台州百姓,都有被住房困扰的经历。
我是90后。在我的记忆里,小时候住的是二层的砖瓦房,楼下是厨房和储物室,楼上有两个房间。那时候,我没有独立的房间,爸妈在他们房间铺了一张小床,我就睡在那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拥有一间独立的房间是我的梦想。
2000年初,家里在镇上买了房,我的梦想才实现。也是那个时候开始,口袋鼓起来的乡亲们也开始纷纷建造新楼房,“三代人挤一间房”“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的历史一去不复返,还有很多年轻人通过努力,走出村子在城里买房安家。
房子之于中国人,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它不仅是容身之所,更是家的象征。居者有其屋,这是每一个普通百姓发自内心的愿望。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台州百姓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改善住房条件:从狭小到宽敞,从木结构老屋到砖瓦房,从破街陋巷到精装小区,从土灶到天然气,从旱厕到智能马桶,从泥土地到木地板,住房变迁,折射出的是台州70年的社会变迁,更是台州百姓走向幸福生活的见证。
来源:台州日报
编辑:甘伟萍